诚信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 诚信教育 > 正文

“双碳”来了,高等教育如何发力

日期:2021/12/2 12:36:19 点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未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给出了清晰思路。《意见》明确要求,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双碳”人才体系如何构建?相关学科专业又该如何建设、发展?对此,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雷。

培养“双碳”人才:“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跨界能力”

记者:未来,社会对“双碳”人才的需求旺盛。在你看来,什么是符合国家需求的“双碳”人才?

杨雷:符合国家需求的“双碳”人才,首先要对“双碳”有深入理解,“双碳”不仅是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范畴,而且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升级转型,也涉及每个人的生活,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版图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进程。这需要“双碳”人才有开阔的视野。

记者:“双碳”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杨雷:“双碳”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素养。“双碳”转型是基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必须立足于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双碳”过程中,也需要去伪存真,不断甄别可行的技术和模式,这需要扎实的基础科学素养。

同时,“双碳”人才需要有创新意识。“双碳”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有别于以往的技术革命,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需要打破以往的思路框限,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此外,“双碳”人才需要更多跨界的能力,“双碳”将打破行业界限,需要有跨界创新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方面也需要更多的交叉学科建设。

搭建人才体系:更多体现“综合创新”概念

记者:对于“双碳”工作,多地高校已有具体行动——围绕“双碳”陆续成立相关学院,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长远来看,搭建适宜的“双碳”人才体系,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杨雷:客观来说,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目前,各所高校也在不断尝试,并摸索出适合自己已有基础的道路,总体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而不是千篇一律。

一是要更加体现综合性,不是基于现有的哪个学科,而是要更多体现“综合创新”的概念,要在已有学科基础上,进行更多整合。

二是要有更强的针对性,如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技术和学科需要加强,而包括循环经济、碳汇、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系,也同样需要加强。

三是师资上要体现多学科协同,一个学院很难具有“双碳”需要的全部学科内容,这样就要打破原有教学体系,实现合力。

四是完善已有学科设置,鉴于目前很少有碳中和的学科方向,因此,高校需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完善,将一些相近的学科调整或升级,搭建适合“双碳”发展的学科。

增设学科专业:“需求导向、交叉创新、软硬结合”

记者:高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是大势所趋。教育部也发文明确,建设一批国家级碳中和相关一流本科专业。那么,在建设学科专业时,需要注意哪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杨雷:在建设学科专业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教材和师资力量跟不上、定位不清晰等。因此,相关“双碳”学科的建设,要明确“需求导向、交叉创新、软硬结合”等宗旨,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学科建设。

在需求导向上,不能空泛地停留在碳中和这一宏大叙事上,而是要能够解决碳中和中遇到的问题,要在已有学科基础上优化升级,做经世致用的学问,解决实实在在的需求。

从交叉创新方面,应该强化交叉学科建设。这不仅包括理工科之间的学科交叉,也要注重文科、管理、经济与理工科的交叉。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交叉不能失之于空泛,而是要基于现实需求。

软硬结合则是指,建设学科专业不仅要有理工科的“硬”科研课程,也要有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软”课程。在“双碳”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的提升,而不仅仅只聚焦于解决眼前的现实需求。可以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走得更远。

CopyRight 2002-2015 诚信网、聊城市诚信建设促进会 Inc.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聊城东昌东路159号 电话: 0635-8305688 鲁ICP备160170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