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布局养老社区渐成气候
巨大市场需求引领行业战略规划及其快速实施——
险企布局养老社区渐成气候
□ 大中小险企纷纷布局养老产业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 国内保险机构投资的养老社区,其入住条件通常是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涵盖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生活安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晨阳
近期,有报告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57万亿元,预计2022年可达10.29万亿元。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是促使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据悉,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达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大中小险企纷纷布局养老产业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同时,由于养老观念更新,养老需求也在升级,社区养老、医养机构逐渐被市场看好。其中,社区养老模式受到了机构青睐。特别是保险行业,更是把打造养老社区作为公司主要战略规划并积极实施。目前来看,已初步形成气候。
“保险+医养”满足养老需求
据了解,自泰康保险等机构率先布局养老领域后,近几年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大型险企在养老方面的产业规划也纷纷落地,且各险企投入资金规模均达到百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泰康养老社区目前已经在全国15个城市布局。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个城市的养老社区已经正式运营,已有2700余位老人入住。
继成都和大理养老社区项目取得进展后,中国太保近日成功竞得杭州一个养老社区项目地块,并迅速成立项目公司以启动“太保家园”杭州养老社区的开发工作,力争在年底前开工。
新华保险则形成了由北京莲花池养老公寓、北京延庆养老社区、海南博鳌养老社区构成的南北呼应、长期护理型养老公寓和社区型养老相结合的布局。
中国人寿在海南三亚海棠湾、苏州阳澄湖、天津空港、北京等地的养老社区规划也很清晰,产品更加多样。
从养老社区的构建来看,不同于传统的养老护理机构只照顾老人基本生活,保险机构规划的养老社区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养护、社交、文化、娱乐各方面个性化需求设计,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生活环境和定制化的养老服务。
君康人寿副总裁兼健康产业事业部总经理张翼表示:“在大健康理念的引领下,保险机构通过推出贴近老年群体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及高品质养老服务,能够较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目前,君康人寿在北京、上海的养老社区已经落地,总投资近百亿元,共规划建设了2000余套养老单元,社区建成后公司将长期持有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保险机构投资的养老社区,其入住条件通常是将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涵盖养老财务规划和养老生活安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投保人购买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产品,同时获得该保险公司的养老社区入住确认函,未来可以优先住进养老社区。
以中国太保为例,太保寿险推出“保险产品+养老社区+专业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截至今年一季度,其寿险已发放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函5230份,对应新保单首年保费逾20亿元。
养老产业生态圈助险企转型
“险企积极抢滩养老领域,一方面是基于对养老市场广阔前景的预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保险业运营养老产业优势明显,特别是险资追求长期稳定持续的回报与养老产业的高服务要求天然契合。”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和养老结合,不是简单地把险资配置到养老机构上,更重要的是把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资产管理功能与医养服务功能相结合,在产品、客户、服务方面深度融合,实现高效对接,从而促进险企自身发展。
“‘保险+医养’的业态也是保险业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产业链条延伸。”一位保险公司产品经理认为,保险公司凭借多年的保险服务经验和大量稳定的客户群体,抓住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医疗、健康方面的机遇,构建养老产业生态圈,不仅迎合市场需求,同时有利于提升公司服务水平,助力险企转型升级。
事实上,从“简单销售保险产品”转为向客户提供“财务规划和养老安排一揽子管理方案”,已经成为近几年保险行业的风向。寿险公司不断着力开发更多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障型、储蓄型产品,同时投资一系列高标准规划的养老社区,由于养老社区符合保险资金投资要求,安全且有长期稳定的收益,这既解决了险资在资产负债方面的诉求,又能合力打造险企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产业链,且给保险公司带来内涵式增长。
与此同时,行业利好政策不断。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银保监会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明确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与社会办医联合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医疗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资社会办医。这意味着保险公司能够将医疗机构更好地嵌入养老产业中,比如为养老社区配套社区医院,提供体检、日常保健、就医协作以及一些普通疾病诊治等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