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商业健康险作为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受到了广泛关注。专家表示,自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商业健康险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它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仍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今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3334.87亿元,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7066亿元,接近基本医保基金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个数据已经相当可观了,但公众对其感知度仍十分有限,这可能是由于健康险的赔付支出在整个医疗支出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顾雪非在“疫情下健康险的新格局”线上研讨会上表示。
顾雪非认为,商业保险的作用空间很大。医疗费用中的自费部分,基本医保之外的服务项目、药品等,以及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后的一些个性化需求、非医疗服务、非核心服务,都可以通过商业健康险来提供。
专家认为,商业健康险要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医疗信息的及时共享能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整体效率。”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军表示。
“以前相关医疗机构是孤岛型的,信息不交流也不共享。”微医董事会副主席蔡强认为,如果将政府、医院、药企和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化的平台形成合力,形成共享、共赢、互助的大网络,能够有助于建立现代化医疗保障体系。
对于商业健康险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表示,未来健康险还要围绕健康管理多下功夫,把健康管理理念带向大众。
“商业健康险不应仅仅是传统的风险偿付设计,而是要从健康管理、对健康风险进行干预的思路去找到新的发展路径。”顾雪非说。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委员王占山认为,目前保险机构真正通过健康管理来管控风险的不多,大部分机构的健康管理都变成了获客工具、引流渠道、增值服务,还没有发挥出健康管理真正的作用。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建立普适化评价和质量标准,打通医疗机构数据,逐步建立自有健康服务能力。”泰康在线副总裁丁峻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