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保险营销能否“开门红”
2021年到来,保险“开门红”的进展情况吸引各界关注。
一位保险代理人直言:“我太难了!以前组织一场活动可以邀约到6到10位客户。而现在能来两位就不错了。”更令人感到诧异的是,部分保险公司的“开门红”动员大会也换了说法,施加给代理人的业绩压力相对有所减小。整体而言,无论从代理人传达的信息、保险公司的行动表现,还是从供需大环境来看,2022年保险行业“开门红”颇有难度。
保险“开门红”悄然改变
众所周知,保险“开门红”如同电商“双十一”, 启动大会、产品发布会、客户沙龙,每年此时各险企在动员和营销方式上铆足了劲,冲业绩、扩规模,集中人力努力达成全年最大的一部分保费收入贡献。但近几年,保险“开门红”的境况正在悄然改变。
一方面,因为此前“开门红”期间销售误导、财务数据不真实、代理人违背客户意愿销售的行为多有发生。2020年10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规范管理促进人身保险公司年度业务平稳发展的通知》,对保险公司推进“开门红”过程中存在的激进发展模式、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以及市场乱象进行点名,并明确提出摒弃片面追求规模行为,不断优化产品供给。另一方面,2021年,人力规模缩水给个险销售带来较大影响。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行业代理人相比2019年的973万人锐减200万人。人力规模缩水导致今年寿险业务端持续承压,四季度业绩压力较大,可分配给“开门红”产品的资源有所减少。从上市险企前11个月保费数据来看,五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1.46万亿元,同比下降0.5%。
综上所述,由于2021年全年寿险保费增速不理想,对于2022年“开门红”销售,保险业还是寄予希望。声势浩大的启动会不再单纯对准“开门红”节点销售,而是从全年个险战略规划角度推进,主题改为第一季度工作部署会议或全年业务启动会;在产品推出时间上也有所延迟。
据《金融时报》记者观察,今年各险企的主力产品依然采用两全保险或年金,储蓄型产品仍为主力军。在产品设计上,有的险企通过设定保底利率来吸引消费者,有些产品的交费期、保险期间大幅缩减,最快可达8年满期;还有的险企将产品向养老服务靠拢,推出的年金险产品专门针对60岁至75岁老年人群。例如,中国人寿在10月下旬向市场推出了三款保险产品,均为年金和两全型长期险种。其中,鑫裕金生与鑫裕臻享将投保年龄范围从以往的70岁延长至72岁。平安人寿则在11月初推出了“开门红”产品御享金瑞年金险,加码养老服务。11月中旬,中国人保推出“卓越金生”保险产品组合,涵盖卓越金生两全保险与人保寿险品质金账户终身寿险,投保年龄涵盖出生满28天至75周岁。进入12月,新华保险、太保寿险等陆续向市场发售“开门红”产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加强产品的养老保障属性能放宽投保人年龄要求,吸引更多为生命周期风险做财务规划的投保人,保险业“开门红”对应对人口老龄化有着积极影响。不过,高龄人群的寿命长短、各类疾病的发生率和费用、护理需求等数据的积累相对较少,长期趋势不容易预测,所以险企发展这类产品,更要先提升稳健的定价和核保能力。
能否“开门红”有待观察
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最惨淡开门,到2021年普遍“开门红”提速,再到2022年保险机构的“开门红”开始进入低速、低调的布局模式,有险企高管坦言,从寿险发展来讲,“开门红”并不利于整体业务发展,过去“开门红”业务一季度保费可以做到全年的45%,结果造成全年四个季度的业务分成了四个波段。
虽然“开门红”能在短期内提振业绩,但从长远来看,保险公司想要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实行战略转型,真正从过去片面追求规模和业绩、以高费用换取短期业务发展的经营思路,转而聚焦提质增效。
在这种淡化“开门红”的基调下,2022年“开门红”充满不确定性。中国人寿副总裁詹忠预计,经济形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波动将影响客户需求释放的程度,同时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对线下展业的影响较大。规模人力下滑,监管部门、公司自身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等因素也给“开门红”销售带来一定挑战。
多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受2021年“开门红”新老重疾险炒停带来的高基数、代理人规模大幅下滑和依靠渠道影响力销售的效用减弱、普惠保险快速普及对商业保险的持续挤出效应、互联网保险冲击重疾险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预计2022年“开门红”保障产品销售面临较大压力,进而冲击2022年一季度的价值增长。
不过,招商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上市险企的“开门红”业绩或将好于市场预期。报告认为,今年的年金险和终身寿险等储蓄类的险种销售环境将好于去年。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年金险和终身寿险的特殊功能有望得到发掘。
2022年销售能否“开门红”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