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有印迹 路名故事多 ——我市23条道路名称“打包上新”
张目伦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侧,有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因紧邻东昌湖,有较强的指位性,故命名为沿湖巷。”6月3日,聊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负责人周兵介绍。
道路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路名是人们在城市中辨识方向的依靠。我市近日“打包上新”23条道路名称,这些道路的名称都是如何“出炉”的,请跟随记者一探究竟。
向文化“要”名字
路名是一座城市最直观的名片,有的藏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有的则保留着一个时代的烙印……4月26日,聊城市人民政府批复了23条市辖区道路名称。
周兵介绍,此次命名的道路分别是葫芦巷、沿湖巷、望湖路、青年渠北路、乐学路、王口东巷、孔堂巷、清风路、班滑河路、顺河巷、陈口中巷、和平路、关山路、卫河路、徐田巷、军王屯巷、东江街、工业路、园区路、建业路、科创路、先锋路、兴民街。这些名称特点鲜明,类型丰富。根据《聊城市市辖区道路命名工作规范》,道路命名主要是从指位性、历史沿革、社会因素、周边资源、美好寓意、“老地名”保护等方面综合考虑,既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使用习惯和意愿,又方便社会使用。
比如,乐学路位于向阳路与财干路交叉口西北角,因其东侧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学习氛围浓厚,取“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意。孔堂巷位于湖南路与柳园路交叉口西南角,北侧为孔堂回迁区,为保护“老地名”,让消失的村落名得以延续,故以此命名。
为发展“留”印迹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除了留住乡愁、记住来路的温情之外,在道路命名过程中,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脉络”。
周兵介绍,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市辖区道路名称管理,提升城市道路命名的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2023年11月,市民政局制定出台《聊城市市辖区道路命名工作规范》,对主城区道路命名、更名程序等进行了规范。
2019年出台的《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把我市市辖区(不包括茌平区)命名范围划分为6个地名主分区,并将主分区划分为10个亚区块。
老城区为中心区域,是城市的主会客厅,有其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地位,《规划》着力提炼地名文化精髓,反映区域的自然水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个性。运河沿岸的地名侧重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命名主题为古都之魂、醉人之水、生态之城。区行政中心亚片区以东昌府区历代历史沿革所属区划进行命名,其余结合村庄进行命名。
让城市“显”品位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道路名称要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体现聊城特色,实现地名的文化功能。
周兵告诉记者,道路规划建设命名是一项系统工作,要经过立项、规划、建设、竣工验收等多个程序,涉及发改、规划、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道路命名要经过实地踏勘、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审核批准、备案公告等环节,程序复杂密切相连。
《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6—2030年)》规划道路420条,对我市市辖区道路存在的自命路名、不规范路名、雷同路名等现象进行了统一梳理规划,市政府在2019年批复道路1条、2020年批复道路21条。根据城市发展道路建设的需要,2024年批复的23条道路,很好地解决了部分道路有路无名的问题,基本可以满足城区群众出行、生活等需要。
根据2024年度工作安排,我市主城区地名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启动,将形成主城区路网路名图,彻底解决有路无名、有名无标、命名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推动我市地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