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疫苗的“一物一码”打消公众顾虑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到2020年12月底前率先实现疫苗和国家组织集中采购和使用药品“一物一码”,逐步覆盖所有药品,社会公众可自主查验追溯数据。(见12月1日《北京日报》)
“一物一码”是将生产、流通、使用三个环节连接起来,从而能够提供防伪追溯等解决方案的一种技术。目前,不少烟酒茶、化妆品等日常用品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
“一物一码,物码同追”,既是疫苗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大创举,又是重塑疫苗安全与信任的重要契机。
疫苗被认为是人类在医学领域里最伟大的发明,实践证明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疾病。据悉,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但有些疫苗的接种率并不高。问题疫苗事件频发,公众对疫苗安全缺乏信任。
疫苗采用“一物一码”后,公众可以自主扫码查验疫苗生产、流通的相关信息,一旦疫苗出现问题也很容易查清问题出在哪儿。这种技术能够倒逼疫苗生产、流通、使用环节规范化,进而打消公众顾虑。
同时,“一物一码”有助于提升疫苗接种率,降低疾病发生率,既能减轻患者和医保基金负担,也能减轻医疗机构压力。另外,还能降低疫苗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可见,“一物一码”不仅关乎个体权益,还关系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不过,让所有疫苗都实现“一物一码”也是个浩大工程——从生产环节来说,每一支疫苗都要确保刚一“出生”就有独立“身份证”,并确保疫苗身份信息进入信息化追溯体系,即源头上绝不能有丝毫差错;在流通环节,每流通一支疫苗,相关信息都必须录入追溯体系;在使用环节,注射者、接种者的信息也要纳入追溯体系。
如何确保每个环节准确无误、规范操作,对监管者也是一种考验。“一物一码”并不能保障疫苗绝对安全,还需防止“物”造假和“码”造假。信息技术时代,虽说防伪技术在提升,但造假手段也会升级。
在实现“一物一码”的基础上,监管者仍要对疫苗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强监管。一旦在日常监督监管中发现疫苗问题,必须按照《疫苗管理法》严格查处。说到底,“一物一码”只是一种技术监管手段,还需法律、执法等手段形成有效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