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消费为“信用+”经济爆发提供可能
□杨霄
日前,芝麻信用发布了《全国城市信用免押服务报告》(下称报告)披露,郑州已有35万人在使用信用免押,使用人数排名国内第9位。报告还带来了另一个“惊喜”,国内一些汽车租赁公司引入信用免押后,租金欠款率下降52%,违章罚款欠款率下降了27%,丢车比率下降46%。
不同于常规,“刷脸消费”曾是标榜个人身份或社会地位的有效载体。其最大特点是专人伺服、流程简化、增值服务等,尤其是无需更多证明或质押条件,凭“面子”即可实现先用后付。当然,名表、名车、高尔夫球场或高档会所的会员卡,白金级以上信用卡,乃至特殊人群的特殊证件等等,那是“刷脸消费”的标配。
但今天,互联网却解决了“刷脸消费”的普世化。用不着“大金链、小金表”,百姓凭个人信用记录即可享受到前置服务。如芝麻信用在郑州落地的信用免押,已在酒店、租房、民宿、租车、共享单车、医疗、便民服务(雨伞、充电宝等公共用品外借)、农业设备租赁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也就是说,普通民众免押金租辆自行车、汽车不算什么,农民都可以不付押金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了。
“刷脸消费”的背后,是国内“信用经济”生态的快速成长。当互联网解决了公民“诚信行为”的记录并成为了可量化参照体系,即为“信用+”经济爆发提供了可能。
这是因为,信用体系的引入能有效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交易双方根据信用分就能简单筛选出更好的商家或服务对象,迅速建立起信任,提升交易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其二,每一次规范使用能积累信用,而每一次“犯规”也会影响信用,不良行为将会造成长久影响,甚至处处受限,寸步难行。所以,信用体系能更好制约不规范使用,降低风险。
当信用体系支撑更多的“刷脸消费”成为可能,无疑值得每个消费者为此自豪:身价与身份的人为路障将被清除,“以信立身”也将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商业沟通的精神主脉。而未来10年,当信用体系逐渐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城市都将成为信用城市,诸“提防河南人”的地域歧视必将成为历史。
不过,“信用+”经济推行中也必将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对收取海量押金视为既得利益,而繁杂的证明体系更是所谓的采取制度性“避险”,这些都是单靠互联网难以击破的隔膜。如何能让河南加速融合“信用+”经济,值得期许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破题的顶层设计。